研学旅行是衔接课堂教学与校外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其实也是一门关键的课程,学校如何设计出好的研学旅行关系到这一教育方法的成败。好的研学旅行应该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全面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

研学旅行的设计目标

ISNS在4至12年级的课程中融入了一项学习探索实践活动——游学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来拓展他们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以充分满足学生的社会、情感以及智力的需求。这种注重实践和体验的整体学习进一步拓展了全人教育的维度。

研学旅行的设计应该考虑到知识的衔接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和体验,它是课堂学习的多维延伸与拓展,在知识体系中与理论一脉相承。它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情感价值判断能力,以及建立自我与环境的关联能力,这些都是研学旅行重要的目标维度。

ISNS服务学习、户外教学/游学周协调员Brenda Wiliams说:“在设计这些户外课堂时,我们将很多创造性的想法融入到预设的学习成果中。”她介绍到,在确定每次游学方案前,都会关注几个方面:如何建立与现有课程的联系;如何将IB学习者培养目标中的IB教学方式整合在户外课堂的教学和活动中;如何将ATL学习技能的培养植入到游学项目中等。

跨文化传播的技能

在ISNS每个年级,每趟研学之旅都有着不同的课程核心。在4-8年级,总的主题是探索中国文化。而9至12年级则通常是海外游学。在过去,学生曾到泰国参与保护项目,到柬埔寨建造房屋,到日本和欧洲体验不同的文化生活。学生通过了解广东移民认识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海外华人社区,理解作为社区的一份子究竟意味着什么。今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所有游学都在国内进行,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探索周边地区与华南深厚文化底蕴和自然奇观的绝佳机会。

通过参观传统宗教仪式,探索村庄、农场和乡村……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活动中,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就好像亲身走进一幅中国文化生活的时代画卷中。文化寻根经历使他们收获良多。他们参观了中国昔日对外贸易之乡,并且对商业给这个地区和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进行了调查评估。这一切有利于学生反思东西方跨文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在这些影响下不同的思想如何传播、适应新的环境。

Brenda Wiliams认为,走出校园,游学周户外学习经历是一种绝妙的整体性学习实践体验,学生可以通过将他们的技能迁移应用到现实生活场景中,来拓展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通过体验式学习进一步巩固发展这些技能。

将服务精神付诸实践

服务精神是贯穿所有游学课程的轴心。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服务行动,这与ISNS提倡传播关爱、服务社区的目标是一致的。同时也与IB教育理念相吻合。IB希望培养学生成为懂得关爱的社区成员,并致力于通过服务为改善他人的生活和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Brenda Williams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阅读学生的游学心得与反思对我来说相当有意义,因为你会看到这些游学的经历如何改变学生对事物的既定看法。比方说,10年级和11年级的学生的游学课堂中,我们融入了农场服务的部分。他们的任务是要帮忙耕种农田。学生们还把亲手种植的农作物,作为晚餐的食材品尝。他们亲眼目睹了食物从农场到餐桌的过程,以及将食物制作成晚餐美味所包含的辛劳。”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的很好体现,课程的设计要充分促进学生的知行合一。实践性是它的重要原则,学生通过参与支持农业和自然保护等服务工作,有机会将服务精神付诸实践,增长见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心、勇于改变现状的创变者。

个人与社会的有机联系

此外,游学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锻炼他们的社交和情感技巧。辅导员Kandace Law觉得,游学周充分展现了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勇于尝试、不畏挑战和能够坦然接受失败的人。他们从实践中学习和不断巩固自身技能,自信面对未来的挑战,走向成功。当一个学生遇到挑战时,其他的同学会关怀鼓励并为彼此打气,孩子们凝聚在一起,互相扶持,并以不同的方式真正理解对方。

学生面临的挑战将激发他们个人意志和体能的成长。沙滩游戏、攀岩登山、农场耕种等经历,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与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学生对自我潜能的实现,对自身体能、精神和情感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让学生以结构化的方式反思他们经历的挑战,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挑战和成长之间的联系,更是收获了新的技能。

同时还可以磨练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技能,加深他们对团队协作的理解。无形的团队凝聚力将他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合作的益处,以及如何在团队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研学旅行课程的系统设计与执行,需要从整体上去推动各个方面的衔接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确定研学目标是第一步,对于资源的选择也尤为重要,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自主生成课程资源,往往可以提升教育的深度。如何避免研学旅行变成简单的游玩,这就需要教育者在前期做好充分的课程设计。同样的,结束后的多方位课程评价也必不可少。要真正做到游和学的平衡融合,让学生和社会之间建立有机的联系,让教育源于生活,促进学生全面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