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在沉默时通常感到不舒服,于是他们会没话找话,看电视,听音乐,干点分心的事或者找点噪音填补空白。在自我被暂时关闭时,我们的大脑填满思绪,使我们开始看到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事实上,在整个世界陷入沉默时,我们反而更可以反思自己,与自己对话,让真正的自我与内部能量的流动相连接。
亚伯拉罕·林肯曾引用过一句话:“宁愿保持沉默让人看起来像个傻子,也不要一开口就证明自己确实如此。”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尤其适用于众多商业场合。毕竟,沉默本身也是一种发声。埃森哲的顾问亚历克斯称,有一次他偶然地发现,“保持沉默”的方法十分有效,可谓是顿悟的“啊哈”时刻。因为项目文档堆积如山、无穷无尽,加上9个月来每晚只睡4个小时的“规律作息”,亚历克斯无疑经常感到疲惫不堪。而且由于负责管理一个处理很多冲突的小团队,他不得不定期举行会议,以确保问题得以及时解决,项目能够顺利地继续向前推进。
在例会上,因为疲劳,亚历克斯通常保持安静并且尽量减少身体动作,专注于倾听与会者发言,只在十分必要的时候才说话。但是正因如此,他发现,在这种场合他时常保持沉默,但只要他一说话,分量就会相当重—会议室里的每个人都会停下来认真听,相对于之前低效率的发言效果尤为明显。
沉默的方式和保持沉默同样重要。我们常常被告知,肢体语言是非常关键的沟通技巧之一,可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谈话时,进行眼神交流,偶尔报以微笑或点头,比为了说话而说话,能够带来更强大的效果。就拿权威人物教皇举个例子吧。人们受到他的吸引,并不是因为他的演讲,而更多是因为他的笑容、挥手、点头致意等—他的出现,他的举手投足、眼神和表情、仪态和气场,似乎都自带话语。
在2012年的TED演讲视频中,美国讲师及作家苏珊·凯恩(Susan Cain))谈到了内向性格的力量。她提出,社会应当鼓励和欣赏性格内向的人,而不是冷落他们。在学校里,学生经常被教导要参与小组作业,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更多与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在教室里,课桌通常每四张拼凑在一起,接着迫使学生们在头脑风暴环节面对面交流,尽可能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尽最大可能地活跃。通常来说,绝大多数教师也更偏爱性格外向的学生,尽管研究表明内向学生比同龄人表现更优秀,而且更有见识。
那为什么社会看法出现了偏颇?为什么人们将内向性格与消极含义相关联?从文化历史的深处根源来看,似乎不难理解。在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人们总是喜欢行动者多过于沉思者。
《女性心理学》(A Women’s Self-Esteem)一书作者纳撒尼尔·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曾经写道:“自尊心越低,我们的沟通就可能更拖泥带水、避重就轻以及不合时宜,因为我们不确定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我们对听者的反应感到焦虑。”他在书中所写的内容,很多不仅仅只适用于女性,男性也能从中得到较大启发。他在书中记录到,打坐或沉默坐着20分钟,这一做法有着非常深刻的心理影响:不仅能够增强自我意识,提高决策能力,还能够减少强迫行为,增加自己对他人的同情心。
有不少事件表明,保持沉默其实展现了良好的礼仪。例如,在体育赛事开始前,两支队伍通常面对面站成两排,十分安静。此举旨在向已故球员致敬。还有,在英联邦阵亡将士纪念日(Remembrance Day),或者是美国的退伍军人节(Veteran’s Day),抑或是在法庭上,沉默都是一种表示尊重的行为。每一年,在11月11日11点到来之时,各国人民都会聚集在一起,低头默哀两分钟,向那些为国家荣誉牺牲生命的英雄致敬。通过这种沉默的方式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所有默哀都是借助沉默表达情感。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沉默的解读有所不同。例如,日本人和芬兰人均认为沉默是沟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日本人而言,如果一个人在与自己的交谈中没有出现片刻的沉默,那么他们会认为对方并没有仔细思考谈话的内容,进而会觉得对方谈话时不专心,是非常无礼的表现。有趣的是,美国人恰恰与这种想法相悖—对话中,如果对方出现沉默,通常说明对方对你的观点不赞同,或者是有一个坏消息要宣布,沉默片刻来整理思绪。
一些宗教认为,在“神”面前,人们通过保持沉默以示虔诚,并从内心传递他们的心愿和想法,因为“神”能听见一切,包括没有大声说出来的。还有一种经常教给虔诚教徒的信念就是,不应该说任何不好的事情,而是应当只专注于好的事情。在基督教,当人们问耶稣如何才能升入天堂时,耶稣回答“完全避免说话”,但人们表示抗议“我们做不到这样的事情”。然后耶稣就建议他们“那么只说好的事情”。这说明,从人类一诞生开始,人们就将沉默付诸实践,而且这样的习惯持续了多个世纪,甚至夸张一点,可以说沉默的习惯贯穿人类发展的始终。
一般而言,人们的思维极为容易受到他人、组织和社交媒体的影响。潜意识的影响,在没有他人的提醒下,通常人们很难察觉。但它是确确实实地存在着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相关变化也愈发显著。有些影响出于好意、用心良苦,比如让人们意识到世界的疾苦,通过小捐赠为大变化作出一点贡献。但是,很多这样的慈善事业总是具有潜在影响,使得我们总会渴望一些东西,不时感到内疚,并希望保持连接状态。人们保持“连接”时间越长,受到改变就越多。
然而,唯有沉默能够让我们从中回恢复。暂停与外界的对话,梳理只属于自己的思绪,回想自己的原则和初心。思考过往和现状,决定未来的方向。自此我们才能够再度成为自己思维的主人。我们的生活也才可以再次成为属于自己的生活。
记住,不时的沉默让生命恒常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