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组织把坚持原则(Principled)作为学习者培养目标之一,可见其重要性。培养青少年做人、做事的原则性,成为国际学校的一项核心工作。只有坚持原则的人,才能处事正直、为人诚实,具有强烈的公平和正义感,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力,并勇于为自己的行动及后果承担责任。

成功学之父塞缪尔·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曾说过,一个没有原则和没有意志的人就像一艘没有舵和罗盘的船一般,他会随着风的变化而随时改变自己的方向。

做心智成熟的人

原则是一个人言行所依据的准则。它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社会规则,即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这是保障自己和他人生存权利的基本准则。一是道德规则,它在社交关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原则意识,是坚持原则的第一步。国际学校首先要培养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规则,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  

坚持原则是保障社交正常进行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推动力。共同遵守一些基本的原则是人们建立交往与合作关系的最低需求。没有原则或是不能坚持原则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很难获得认可,举步维艰。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认为,能够实现自我的人都具备的特质其中之一就是,他们都有着强烈的道德观念与明确的行为原则,能够坚持原则行事。  

个人的原则体系建立在社会规则与道德规则之上,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完善自己的原则体系,并在生活中坚持原则,做正确的、有意义的事儿,成为心智成熟的人。

规则意识的建立

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孩子来说,是一个艰难长期的过程。据研究显示,2到6岁是规则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孩子的认知主要通过具体的动作、具象的事物来完成,所以需要老师和家长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将各种规则展示给孩子看,孩子通过具体的活动看到规则、体验规则,才能理解规则。

在CISB,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通过各种活动让他们理解规则的意义,这需要日积月累的养成训练。在幼儿园,如反复执行将玩具分类到规定区域这个动作,展示给孩子看,并通过语言告诉孩子关于整理玩具的规则,示范后再带着孩子一起执行规则,从而经过一段时间让规则内化。

经过这种反复的展示和实践,如饭前洗手、自觉排队、上课不能乱跑等,孩子就能逐渐明白规则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守的,遵守规则能给大家带来好处。老师也鼓励孩子自由阅读,填色画图来培养专注力,这对于坚持原则大有帮助。

规则意识的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一个过程,在CISB,老师引导孩子发展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用自己的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坚持原则,最终认同并内化规则。

当孩子展示出坚持原则的学习者美德时,老师用嘉奖卡予以鼓励。在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老师会要求孩子进行反思,并与孩子一起找原因,在逐步培养规则意识的过程获得成长。

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塑造离不开老师在学习生活中的教育引导,也要培养和提升孩子坚持原则的技能。对于高年级的学生,CISB将德育贯穿到各科目的学习中,老师不仅传授学术知识,更教给学生生活中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准则。在CAS各项活动中不断追求美德的完善,提升学生对各种道德和规则约束的认知,从而具有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坚持原则避免犯错。规则意识的树立尤为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养成教育中,家长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配合让孩子参与家庭规则的建立。家长把孩子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设定为需要遵守的基本规则,在规则范围内让孩子进行选择,潜移默化地让孩子接受社会的规则。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理解规则的内涵意义,从而让行动变得更为有效。

孩子的规则意识和原则体系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并完善的。不论是在学校、家里、还是进入社会,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规则。坚持原则能够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拥有良好的同伴关系,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最终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