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邀访王柏年先生时,从未遇到过的随和和配合就让我暗松一口气—毕竟遇到一位轻松热情的总裁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初见面,王先生早已等在我们约见地点,张开手臂让我们一行每人都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声音中的笑意即使还未见到其人已然足以让人嘴角上扬。如我预想,与王先生采访轻松进行,出乎意料,接下来的对话和接触让人如此快乐。无怪与他同行的友人感慨颇深:平时的工作、生活往往让人变得沉闷压抑,而每当与他一同玩过几天之后,心情就完全改善了,久而久之,发现自己性格当中快乐的因素也多了几许。
快意生活
上海滩生活着这样一群老克勒,他们生活悠闲雅致,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贵族的气息,热爱西方爵士乐,走路笔直,衣着精致,裤子上一定会有两条熨线,皮鞋一丝不苟擦得锃亮。乍见王柏年,“老克勒”这个词就跳进脑中。品味不俗,精致的衣领配饰,常挂着笑脸,益显年轻。王柏年说,快乐是他年轻的秘诀。旧时老克勒们聚在一起时,就在洋房举办舞会,喝着醇香的咖啡,海阔天空地闲聊,抑或随着悠扬的爵士乐翩翩起舞,也是在这些场景下,旧上海的浮华真实可见。
王柏年亦是如此,参加各种派对去认识各种在他看来有意思的人,与好友一起相约去打高尔夫、弹钢琴、跳舞,向专长的人学篮球、足球,去不同的地方旅行……甚至对摄影都有所心得,与帮他摄影的摄影师探讨他早年间购进的徕卡相机的问题。只是他对于当下的生活有着除了享乐之外的另一番理解:“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太多人在早期奋斗拼搏,但没有把学习和热爱生活坚持到最后。”他现在之所以做这么多尝试,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正在继续学习,开拓自己未知的领域,创造更多生活乐趣。
翻看他的朋友圈,这位“状态帝”的生活尝试着实丰富多彩,与友人出游的照片、受邀参加活动的照片、在乐声中起舞的小视频、在家健身锻炼的小视频……不管在朋友还是在家人面前,他似乎都是快乐至上,对子女的教育亦是如此,当问及对儿子的要求时,“快快乐乐,热爱生活、学习和与人交流”便是他所有的期待。让听者不禁咋舌,到底是怎样的经历让他积攒了如此多正能量。
事实上,王柏年的少时经历并不总是充满阳光,更准确地说,是异常低落。1952年出生于上海,正值国内社会巨变,原本他家从事纺织工业,家境殷实,5岁那年家道中落,举家迁至香港。“我在香港度过了痛苦、烦恼、极度不自信,甚至到想自杀的少年时代。”说起这段经历,王柏年的脸上淡去了一丝笑意,因为不会说粤语、身材瘦小等原因,他被新环境中的小朋友们排斥,“我看到有小朋友在踢足球也想参与进去,他们却一手把我推开,所有的游戏都拒绝和我一起玩耍”,对于这一情景,王柏年至今记忆颇深。于是直到离开香港之前,他都没有朋友,不参加球赛,不出去玩,而是按照妈妈的吩咐在家做苦力。到了香港之后家中通过倒卖一些工厂零碎的物件来赚钱,作为7个子女中唯一的儿子,他不得不帮忙收拾,做一些重活儿累活儿。这时的他,别说快乐,甚至连基本的心情放松都很少见。
通往天堂的捷径
唯一让他倍受慰藉,并且影响他一生的事情就是,他能够待在“艺美书店”看书而不被驱逐出去。即使王柏年觉得在那段时间没有人爱他,自己也不爱别人,对于书馆的工作人员没有赶他出去他心存感激,这或许也是当时最柔软的正面感情了。有了书的陪伴,王柏年即使失落、压抑,却不觉得孤单,也明确了读书能够改变命运的想法,“看书是走去天堂最好的捷径”,因而即使资金拮据,他仍决定继续求学。向亲戚借了2000美元,他独自一人漂洋过海去了美国,这一年,他18岁。
一下飞机,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冷!穿着90港币的外衣,贫穷的事实并没有因为换了环境而改变,赚钱仍然是他面对前路不可避免的关卡。没钱交学费,于是他去餐馆勤工俭学,每天端盘子、洗盘子;没钱住宿舍,于是他住在最穷的贫民区,整日和社会最底层的人“抱团取暖”,坚韧如他,两年后他完成了机械工程专业的学业,并且得到了加州地区专业注册工程师。他一直相信,能够走到这一步都是读书的力量让他不断向前推进。而今他也不断告诫别人读书。
大学毕业,也就是王柏年20岁时。因着亚洲的发展状况普遍落后,当时的香港也还没有成为后来的“四小龙”般先进,王柏年一家移民加拿大,来到有着加拿大“石油大省”之称的阿尔伯特省卡尔加里市(Calgary,Alberta,Canada)。初到加拿大开始做生意时,当时的外国人带着普遍的对中国人的偏见向他频频说“No!”刚起步时,他在加拿大从事房地产。而今说起这段经历,王柏年略带自豪:“三四十年前我就开始走国际化的路线,但是我当时的国际化和现在中国人走出去不一样,我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且没有资金。”而单打独斗的日子也并不顺利,在一次次挫折中,王柏年逐渐意识到,做生意不“厚脸皮”是不行的。没有人合作就一遍遍约他们出来吃饭、聊天,搞好关系,在这样的软磨硬泡下,局面最终打开,开始找到合作的外国人,买到一些房产进行出租和出售。
与此同时,他也发挥阿尔伯特省的石油资源和自己机械工程师专业的优势,开始做石油的机械设备和石油技术,凭借着卓群的智慧和拼劲,后来成为加拿大政府阿尔伯塔省政府的经济发展部中国局局长。1986年,也就是在他34岁的时候,成为北美永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总裁,专注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机构的技术合作,将石油设备与技术引进国内。而今被问起他事业成功的秘诀,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是不怕被拒绝。事实上,应当还有一种描述方式就是“坚持”。“年轻的时候难免苦恼和迷茫,但会想到相比过去,我有了钱,有了朋友;相比其他人,更有多少比我痛苦百倍的人,我也再没资格去投诉生活。”不难看出,先前的困苦已经转化为对当下的珍惜、未来的信心和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
主席的大智慧
在技术引进中国的合作进行几年之后,王柏年认识了大庆油田的退休老干部邓老师,二人开始商量买书送给中国的油田地区的孩子,开始了从事公益的道路。自此之后的每一年,王柏年都以个人的名义捐助教育领域,直到2013年开放注册公益慈善类基金会,他马上进行注册,创立北京柏年公益基金会,致力于资助贫困落后的教育并向世界宣传推广中国的艺术与文化。而今作为主席的他专注于柏年基金会的营运,在实现工作领域转型的同时,他也完成了从商人到慈善家的完美转身。“我的慈善很简单,我算好自己的生活所需,余下来的去帮忙别人,因为生命是有尽头的,我也不能把钱带走。”
对于中国农业大学的捐助始于2005年,对中国石油大学的学生捐助是从2007年开始,诸此难以一一列数,至今已有上千名学生得到捐助。“我是富人当中最穷的,穷人当中有富余的,所以做些力所能及的捐助,无限的钱财捐助可能也会让我家破人亡。”王柏年这样玩笑道,一直以来他都不愿意直接施舍钱财,而更相信精神扶贫,希望通过捐助大学生让他们努力读书,靠自己的能力赚钱,也能把这种帮助他人的善意延续到自己以后的生活中。王柏年很高兴地说起某校的领导告诉他的一件事,有一年由王柏年资助的大学生组成一个支教团去山区支教,过程中遇到一位同校学长,得知收到王柏年资助之后,立马拍板他也要捐2千万,相比王柏年的几十万高出甚至上百倍,“这正是我想要的,我的目的就是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加入慈善捐助”,王柏年说。相对一味地个人捐赠,调动起大家的善意似乎更是作为一位慈善基金会主席的大智慧。
而今柏年基金会已经向中国内地超过697所贫困中小学校捐助了图书以及教学设备,让超过30万学生受到益处。在十所知名高校(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设立助学金,还计划捐助2000所学校阅览室。“我们活着的这个世界和国家并非无暇美好,但我们坚信,如果能让资源匮乏的孩子获得所需的机会,他们在取得成功之后能够以更好的乐观精神和同情去回报社会和国家,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王柏年一改之前的逗趣,眼神真挚,也光芒闪耀。
版画文化使者
穿梭于中西文化半生有余的经商,除了慈善带来的心灵的净化,王柏年也深刻地体味到艺术给自己的生命带来的无限快乐。抛却逐利的愿景,王柏年选择了版画这一艺术形式。他个人收藏了海量的中国版画,他的柏年基金会也出版了三册英文版《爱我中华-中国版画藏品集》。作为基金会艺术传播的重要部分,迄今为止北京柏年基金会已经向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以及古根海姆美术馆等超过200所知名文化艺术机构及大学捐赠了大量的相关艺术品及画册。
开始传播中国版画艺术起源于2004年,他在哈佛大学美术馆参观时,发现没有版画展出,于是提出捐赠自己收藏的版画,但被对方以“价格低”和“政治性”回绝了,坚持如他,向博物馆的负责人介绍了中国版画的独到性,并把著名版画家林军的版画《练兵场的早晨》带来,博物馆组织9位专家进行审批最终接受了捐赠。自此,他开始了将版画艺术向西方传播的历程。而今,中国版画在世界上已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大英博物馆也已经收藏了中国一批知名老版画家的作品。
“不要一说到传播中国文化就是孔子学院,中国的文化似瀚海繁星。”王柏年解释说。现存最早的版画出于唐朝,风起于宗教的兴盛,《金刚经》的插画中即涉及版画。“油画是西方的,而版画与水墨画一样是出自中国本土的独有的艺术形式。我希望通过传播版画这一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首先让更多中国人喜欢,继而通过中国的精英去影响世界的精英,从而爱上中华文化,爱上这个民族,对这个民族产生尊重。”王柏年这样解释他的文化传播的精髓,“往小处说,不论国籍种族,每个人都能和我一样,通过版画艺术感受到快乐和对生命的热爱,并且传承下去。”
和王柏年先生的采访过程轻松开心,他的逗笑和直率让你觉得面前恍若坐着位“顽童”,而经过这番深入了解后,却又发现蕴在笑纹背后的责任感、智慧、宽广与良善。唯有这才配得上经历漫漫人生跋涉后依旧开朗率真又精致细腻的“老克勒”之称吧。